大里舊名為「大里杙」,「杙」指的便是繫著舟筏的小木樁,因清朝時期,大里靠著大里溪的船運之利起家,因河道湍急,竹筏到達碼頭後需繫在「杙」上,久而久之成為此地的特色。
因為船運之利,從大里「福興宮」至碼頭的街道,逐漸成為因商家聚集的街市,染坊、客棧、南北貨與藥品的景況盛極一時,現今隨著時空推移繁華沒落,碼頭水路不再,也只剩下一棵「倒栽榕」供人休憩。
大里老街早上是熱鬧的早市,到了下午就剩下稀稀落落的行人,沿著老街行走,還能品味陣陣古早味的懷舊氣息,街道上建築僅剩以慶源堂為主的老屋,雖經過修築,但狹窄長的店面不難想像出當年街道熱鬧且寸土寸金的歷史軌跡,且騎樓與房屋的屋簷結構各自分開的「亭仔腳」騎樓也是必看的老街建築重點。